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你不愛他便恨他? – 活地亞倫


黑底白字的開場和結尾,襯托著簡單的爵士樂…這就是活地亞倫 !

不喜歡他的嫌他四十幾年來的作品也一式一樣,
劇本對白多得如字典一樣厚,而且題材多為情情塔塔,
不愛他毫無新意。

但仍有一樶人是他的超級粉絲,如我…
我佩服他多才多藝,
他…既是一位爵士樂單簧管演奏者,專欄作家的同時,
也是散文和舞台劇劇本作家,
在電影方面他常包辦編劇、導演,也多時自己上陣演出。




多功能的他生於 1935年的紐約,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典型老牌紐約客,
在紐約市中生活的猶太人令他出現了多種矛盾的思想。
也對美國膚淺的文化感到反感。




他從 1965年第一部作品 “” What's New, Pussycat””
至七十年代安妮荷爾和曼克頓,
和八十年代的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
直至近來他年紀大了但也出產一年一套作品,
雖然有人覺得他千篇一律,講求纏綿的人際關係。
其實他在每太電影,都能帶出一種他獨有的哲學見解。
譬如說 2005年的Match Point[ 迷失決勝分 ]中,
講述一個大混蛋殺了他的情婦,
機玄巧合下他就像擲銀仔一樣隱瞞他的罪名,能夠消遙法外。
每每看完也令人氣憤,
但同時亦帶出生命中其實離不開 [ 運氣 ]一詞。










另外有齣我很喜歡的是 2008年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情迷巴塞隆拿 ],
是講述男女主角比較放任的男女關係,
男主角像浪子般勾引女角們,
但他說過一句話 : Life is short,life can be painful ,why don't we.......
我覺得這就可帶得出,生命是短暫,生命可以是痛苦,
及時行樂也是其中的一種正確對生命的價值觀。


2011年的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 講述一個不肯面對現實的作家,
跟他貌合神離的未婚妻到巴黎渡假,
來到巴黎他只想找他寫作靈感,
未婚妻卻只想吃喝玩樂,享受生活。
令他愈來愈討厭未婚妻和她爸媽偽善和現實,
懂少少皮毛就扮代表等行為的美國文化。




生不逢時的他,在午夜竟然進入了上世紀的二十年代處於失落年代的巴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歐洲的文化人也迷失了方向,
他親身遇見很多該年代的文化名人,
例如有寫作 [ 大亨小傅 ] 的 Scott Fitzgerald和太太Zelda,
還有當年未有盛名的海明威,畢加索
他更把自己的小說給當年的文評家Gertrude Stein看,
Gertrude Stein 讚美他的文章令他感到快樂,重獲信心。
還遇到畫家 Dalí和他的朋友。
主角跟這年代的人能暢所欲言,不像身處現代而沒知音懂欣賞。

在主角遇上畢卡索時,
也認識了畢卡索的情人 Adriana,對她一見鍾情,
喜歡她氣質出眾,喜歡她美麗又迷人。
日間,他會在現代找到一些 Adriana 寫的書籍,
午夜,他便會用神秘通道重覆地回去她們相遇的地方跟她見面聊天。

在共同擁有現實和廿世紀的伴侶時,
每每他覺得跟現實的未婚妻合不來,有不愉快時,
他便會故地重遊到廿世紀的地方,此刻他便感到輕鬆愈快。
是逃避嗎 ? 是不滿現狀嗎 ?
但在影片中該年代失落和迷失的文人雅士,
他們也同樣幻想回到以前的十九世紀的日子。
不算是逃避吧 !!
這個故事充分表現其實每個人不滿現實,回想以前的 [ Good Old Day ]

雖然電影沒有很深遠的理論,
但已足夠給現今沒有太多文化接觸的我們止止痕。
對我而言已經很足夠了。


另一樣使我最感興趣的是,
情迷午夜巴黎的男主角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呼吸的節奏,手勢,小動作連髮形等等,跟年輕時的活地亞倫很相似。
感覺就像在重看安妮荷爾這年代的作品。

我喜歡活地亞倫不是因為他風格很學術性的資料,
但他能成功燃點令我心中思考的火花。
我真的是他的超級粉絲 !!!!!!!

小助護問我 : 是否每套作品也會找靚女當女主角 ?
我覺得靚是樣貌呀,性格演投加起來的,
加上有劇情說有關男女關係什至性愛問題,
的確需要找高吸引度的女士來演。
話雖如此,有幾位拍過活地亞倫的電影後來也大紅大紫。
由七十年代開始他找當時的靚女 Diane Keaton, Mia Farrow 等等,
直至最近我自己也很喜愛的Scarlett Johansson, Penelope Cruz。






而在情迷午夜巴黎中,其實亦也幾位女主角值得欣賞。
其中一位更是法國第一夫人Carla bruni,
她們美不美見仁見智,但演技跟美貌是並重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