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戲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戲劇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1年10月8日 星期六

你不愛他便恨他? – 活地亞倫


黑底白字的開場和結尾,襯托著簡單的爵士樂…這就是活地亞倫 !

不喜歡他的嫌他四十幾年來的作品也一式一樣,
劇本對白多得如字典一樣厚,而且題材多為情情塔塔,
不愛他毫無新意。

但仍有一樶人是他的超級粉絲,如我…
我佩服他多才多藝,
他…既是一位爵士樂單簧管演奏者,專欄作家的同時,
也是散文和舞台劇劇本作家,
在電影方面他常包辦編劇、導演,也多時自己上陣演出。




多功能的他生於 1935年的紐約,
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典型老牌紐約客,
在紐約市中生活的猶太人令他出現了多種矛盾的思想。
也對美國膚淺的文化感到反感。




他從 1965年第一部作品 “” What's New, Pussycat””
至七十年代安妮荷爾和曼克頓,
和八十年代的 “”The Purple Rose of Cairo “”,
直至近來他年紀大了但也出產一年一套作品,
雖然有人覺得他千篇一律,講求纏綿的人際關係。
其實他在每太電影,都能帶出一種他獨有的哲學見解。
譬如說 2005年的Match Point[ 迷失決勝分 ]中,
講述一個大混蛋殺了他的情婦,
機玄巧合下他就像擲銀仔一樣隱瞞他的罪名,能夠消遙法外。
每每看完也令人氣憤,
但同時亦帶出生命中其實離不開 [ 運氣 ]一詞。










另外有齣我很喜歡的是 2008年的Vicky Cristina Barcelona[ 情迷巴塞隆拿 ],
是講述男女主角比較放任的男女關係,
男主角像浪子般勾引女角們,
但他說過一句話 : Life is short,life can be painful ,why don't we.......
我覺得這就可帶得出,生命是短暫,生命可以是痛苦,
及時行樂也是其中的一種正確對生命的價值觀。


2011年的Midnight in Paris[情迷午夜巴黎] 講述一個不肯面對現實的作家,
跟他貌合神離的未婚妻到巴黎渡假,
來到巴黎他只想找他寫作靈感,
未婚妻卻只想吃喝玩樂,享受生活。
令他愈來愈討厭未婚妻和她爸媽偽善和現實,
懂少少皮毛就扮代表等行為的美國文化。




生不逢時的他,在午夜竟然進入了上世紀的二十年代處於失落年代的巴黎。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很多歐洲的文化人也迷失了方向,
他親身遇見很多該年代的文化名人,
例如有寫作 [ 大亨小傅 ] 的 Scott Fitzgerald和太太Zelda,
還有當年未有盛名的海明威,畢加索
他更把自己的小說給當年的文評家Gertrude Stein看,
Gertrude Stein 讚美他的文章令他感到快樂,重獲信心。
還遇到畫家 Dalí和他的朋友。
主角跟這年代的人能暢所欲言,不像身處現代而沒知音懂欣賞。

在主角遇上畢卡索時,
也認識了畢卡索的情人 Adriana,對她一見鍾情,
喜歡她氣質出眾,喜歡她美麗又迷人。
日間,他會在現代找到一些 Adriana 寫的書籍,
午夜,他便會用神秘通道重覆地回去她們相遇的地方跟她見面聊天。

在共同擁有現實和廿世紀的伴侶時,
每每他覺得跟現實的未婚妻合不來,有不愉快時,
他便會故地重遊到廿世紀的地方,此刻他便感到輕鬆愈快。
是逃避嗎 ? 是不滿現狀嗎 ?
但在影片中該年代失落和迷失的文人雅士,
他們也同樣幻想回到以前的十九世紀的日子。
不算是逃避吧 !!
這個故事充分表現其實每個人不滿現實,回想以前的 [ Good Old Day ]

雖然電影沒有很深遠的理論,
但已足夠給現今沒有太多文化接觸的我們止止痕。
對我而言已經很足夠了。


另一樣使我最感興趣的是,
情迷午夜巴黎的男主角他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
呼吸的節奏,手勢,小動作連髮形等等,跟年輕時的活地亞倫很相似。
感覺就像在重看安妮荷爾這年代的作品。

我喜歡活地亞倫不是因為他風格很學術性的資料,
但他能成功燃點令我心中思考的火花。
我真的是他的超級粉絲 !!!!!!!

小助護問我 : 是否每套作品也會找靚女當女主角 ?
我覺得靚是樣貌呀,性格演投加起來的,
加上有劇情說有關男女關係什至性愛問題,
的確需要找高吸引度的女士來演。
話雖如此,有幾位拍過活地亞倫的電影後來也大紅大紫。
由七十年代開始他找當時的靚女 Diane Keaton, Mia Farrow 等等,
直至最近我自己也很喜愛的Scarlett Johansson, Penelope Cruz。






而在情迷午夜巴黎中,其實亦也幾位女主角值得欣賞。
其中一位更是法國第一夫人Carla bruni,
她們美不美見仁見智,但演技跟美貌是並重的。

2010年3月21日 星期日

“9”: 華麗后台 (不是狗狗)


近來有不少值得一看的影片,今次先談談有點Fellini"八部半"影子的 "Nine -華麗后台"。

想睇靚人靚衫既觀眾可能會大失所望。我看到的大多是皺紋、大眼袋、黑眼圈和肥腿等等,簡直"慘不忍睹" !

女主角多是年紀不小、屬演技派者,即使是最近大紅大紫、花樣年華的Penelope Cruz(飾演Contini 的情婦)也令人覺得很 "殘"的樣子。(Cruz 在活地阿倫的"情陷巴塞隆拿"和艾慕杜華的"情婦的情夫"演出卻是極具風韻!)

我想這些或許都是導演故意的,用來襯托出主人翁意大利中年導演Contini江郎才盡苦境的手法。

整齣影片最能成功的描繪是男主角對太太Luisa雖仍深存愛意,但卻幾乎無法從貪縱色慾生活中自拔的心情。

另一幕與教宗在浴池裏始自 "大人,你信神嗎 ?" 的對話,最為妙趣 !

可惜的是,最後Contini息影 "改過自新",再復出於水銀燈世界下,拍製 "與妻復合"的結局,實在給人太荷李活式草草大團圓 "打完場"的感覺,破壞了影片大體上較有藝術氣息的表現,有點不倫不類!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Seraphine (花開花落): Ecstasy Vs Realism

Yesterday I saw this unusual movie – Seraphine, directed by Martin Provost. Why unusual? – maybe unusual just in the eyes of Hong Kong people (heard people said its pace is too slow, there is no “great” story, 3D effects or even “pretty” sceneries or actress / actor). After all, it has won 7 Caesars – French Oscars!!!

The life of L. Seraphine of Senlis - the painter was a very difficult one (played by Yolande Moreau). Her lowly means of life as a servant could only earn herself very basic life essentials but she painted as if there was a need and vocation pouring out from her soul. She was self-taught, so called a Visionary artist of naïve style. Painting in absolute solitude chanting to herself, her passionate colorful pictures, sometimes huge in dimensions were inspired directly from nature and the stained glasses of churches.

Fortunately she was able to make her name known for a while through patronage of the German art collector Wilhelm Uhde though the latter did lose contact with her due to the First world war. Support was also halted in 1929 when the Great Depression set into Europe. While her inspired spirit was soon distanced from her supporter and disconnected with real life so full of mundane, she turned into a mentally cripple. She was taken to the Hospital in Clermont since 1932 where she died in 1942.

While modern life as happening now – some 100 years after the days of Seraphine, has emphasized the perfection and technicalities of the professionals: the doctor, the lawyer, the engineer, the businessmen, the chef, the musician, the artist etc etc etc, how many genius are being unrecognized just because they have to manage their everyday life and not admitted the “right school”? How many natural and great thoughts and ideas are unexposed, just because they don’t have a chance to be developed and discussed?

When you are really going for this film, be prepared for the pace akin to the natural 19th century French countryside, the simple story, and the startling paintings that make you start wondering or even chanting!